[點晴模切ERP]再訂貨點:主要參數如何計算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ERP企業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采購管理 』
在庫存計劃領域,除了安全庫存,經常打交道的還有再訂貨點(或者就叫訂貨點)。其邏輯是一旦庫存降到預設的水位(再訂貨點),就啟動訂貨機制,驅動供應鏈補充一定數量的貨(訂貨量);在貨來到之前,庫存繼續下降,直到補的貨到達,拉高庫存的水位,然后開始下一個循環,如圖1。再訂貨點法在業界使用很廣泛,對于它的幾個主要參數,我們在此稍作解釋。 圖1:再訂貨法示意圖 先說再訂貨點。 直觀地看,再訂貨點跟平均需求有關:如果每天的平均需求是10個(這是需求預測),補貨周期是5天的話,我們至少應該在庫存還有50個的時候就訂貨,然后每天消耗10個,5天后庫存正好為零,而補的貨也到了。當然你知道,世界是不完美的,需求會有不確定性,供應也是,所以我們得放一點安全庫存。 所以說,再訂貨點是由兩部分構成的:(1)補貨周期內的平均需求——這是平均需求預測*補貨周期(如果需求相對穩定的話,一般會用過去一段時間的平均需求來代替);(2)安全庫存——這是為了應對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,以提高服務水平。 這概念其實你在做單身漢的時候就爛熟于胸:你每周買一次菜(這意味著補貨周期是7天),每天平均吃半斤小白菜,那你要把小白菜“庫存”至少建到3.5斤,那是“補貨周期內的平均需求”;有時候斜對門的另一個單身漢來蹭飯,那是“需求的不確定性”,你就得多備點,得了,再加1斤,就是你的“安全庫存”。這樣,你的“再訂貨點”就是4.5斤。 再說訂貨量。 這是說每當補貨時,需要補多少。這方面你天生就是專家:(1)訂貨成本越高,訂貨量就越大——為了幾根蔥,就讓你跑趟菜市場,來回半個小時,你會很憤怒,因為你跑一趟的“訂貨成本”很高,你當然希望多買些東西,把單位訂貨成本降下來;(2)需求量越大,訂貨量就越大——這能解釋為什么你一次買50斤米,但不會買50斤鹽;(3)庫存成本越高,訂貨量就越小——這就是為什么你不會買半年喝的水,因為占地方沒處放;你也不會買一個月吃的小青菜,因為小青菜會爛掉,兩種情況下的庫存成本都很高。 在經濟學上,有個經濟訂貨量(EOQ)的概念,就是平衡上述訂貨成本、需求量和庫存成本,來決定采購的最小訂貨量,以及生產的最小批量。經濟訂貨量模型是一位叫福特·哈里斯的人于1913年開發的。有趣的是,他只有高中學歷,也不是個研究者,后來成為一位律師。這也說明,你不需要是個數學家才能做計劃。 下面是經濟訂貨量的公式。其中Q是我們要計算的經濟訂貨量,即每次訂貨,綜合成本最低的訂貨量。D是需求預測,注意要轉換成每年的量(這里假設每年的需求相對穩定)。S是每次訂貨的訂貨成本,這主要是發生在公司內部的成本,比如下訂單,跟蹤訂單,催貨,驗收,付款等(假定運輸等物流成本已經包括到供應商的單價里,如果不是的話,還得加上這些成本)。H是單位庫存持有成本,即持有該產品一年的單位成本,包括資金成本、倉儲成本、呆滯成本等。 像經濟訂貨量這樣的經典的公式,主要是在過去一百多年內研究出來的,是典型的傳統經濟的產物,表現為節奏較慢,“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/ 車,馬,郵件都慢 /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”(《從前慢》,木心),人們思考的“單位時間”也就比較長,比如這里經濟訂貨量的需求是按年來計算。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,信息技術發展迅速,特別是這些年的電商經濟,工業節奏就更快了,如果這些研究是在現在完成的話,圍繞快消品的話,我想更可能會用周或月來做時間單位了。 作為管理者,我們要定義跟訂貨量密切相關的兩個參數:訂貨成本和庫存持有成本。 訂貨成本就是訂一次貨的相關成本,比如提采購申請、下訂單、跟單、運輸、收貨、驗貨、擺放到貨架、付款等整個訂單生命周期的成本,都屬于訂貨成本。行業不同,公司不同,信息化程度不同,訂貨成本也會不同。在美國,這一數字一般在幾美元到幾十美元。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,訂單相關的大部分任務都可以自動化,訂貨成本在持續下降。但不管怎樣,訂貨成本是運營成本的重要組成,光看看有多少采購員、催貨員、質檢員,我們就不能忽視訂貨成本。 庫存持有成本也叫庫存成本,是為持有庫存而產生的成本。你馬上能聯想到兩個主要部分:(1)資金成本——對于中小企業來說,融資成本在10個百分點上下;(2)呆滯成本——這庫存放久了,會過期,老化,被新產品取代等(如果你是做生鮮生意的,你八成對此深有體會)。此外還要租倉庫,買保險,倉儲人員的費用,雜七雜八的各種成本加到一起,對電子產品來說,大概能占到產品單位成本的20%到30%(當然,對快時尚產品來說,這個比例可能更高)。這就是說,100元的電子產品,在庫存里放上1年,就會產生20到30元的庫存成本。 庫存成本是個大問題。產品更新換代越快,需求預測準確度越低,庫存成本就越高。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是隱藏費用,在添置庫存時注意不到。生意做了,錢卻賺到庫存里了,說的就是庫存成本。很多計劃人員不大接觸公司的財務運作,不能全面理解庫存成本,往往低估了庫存成本。 當然,這也跟績效考核有關:很多企業特別是快速增長的時候,對計劃的考核以交付為主,短缺會挨板子,甚至丟了飯碗;但過剩呢,最多是挨點罵。于是就備貨,超額備庫存,花的是老板的錢,省的是員工的麻煩。庫存太多,就沒有短缺來觸動糾偏行動,直到老板缺錢,發現錢都進了庫存的時候。人們往往理解缺貨的成本,但不理解有貨的成本(趙玲女士語)。所以,如果你一直有貨,那也可能是個問題,表明你在犧牲股東利益。 最后,我想談一下再訂貨機制的適用范圍。 再訂貨點的優點是簡單,好理解,操作、維護起來也容易,因為它只有兩個參數:再訂貨點和訂貨量。一旦設定,誰都可以操作。但是,再訂貨機制要求需求比較平穩,可以有上下隨機波動,但不能有明顯的趨勢、季節性。要知道,時間長了,需求往往會呈現一定的趨勢或季節性。這意味著再訂貨機制適用于補貨周期較短的情況。 所以,對于簡單的情況,比如子庫從總庫調貨,門店向子庫調貨等,補貨周期較短,一般是幾天到一兩周,下級庫存點也不需要向上級庫存點傳遞預測,再訂貨點就能很好地應對。這些簡單的情況下,設好再訂貨點和訂貨量,由ERP系統持續監控庫存,一旦降到再訂貨點,自動補貨即可。 點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聯系電話:4001861886 該文章在 2024/12/11 10:42:28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